导语:
7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赤旗领航,共谋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前往绥德县老万村,对老万村特色巴杏产业进行了调研,并进行“西迁精神入万家”主题宣讲。
主体:
杏韵悠扬,振兴有声
实践小组首先采访了老万村康达巴杏采摘园经理霍康红,向其了解当地特色巴杏品牌的优势。霍康红经理介绍:老万村特色巴杏品牌具有五大优势。一是老万村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巴杏。二是老万村巴杏兼具防风固沙的绿化作用和经济效益。三是老万村巴杏外观好、味道好。老万村巴杏外观呈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组合,颜色美观且诱人。其味道具有“八甜二酸”的特点,酸酸甜甜很上口,深受消费者青睐。四是老万村巴杏耐运输,使得老万村巴杏得以销往全国各地。五是老万村巴杏与其他杏品种相比开花和结果的时间更晚,售卖档期竞争压力小。
提及老万村在发展巴杏产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霍经理感触良多。霍经理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了老万村巴杏产业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作为老万村巴杏产业最初的发起者,霍经理在老万村种植巴杏的做法一开始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新想法是相当冒险的。然而霍经理始终相信因地制宜,在这片黄土地上种植巴杏具有广阔前景,因此霍经理积极说服父母和一些村民利用他们的土地种植巴杏。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巴杏产业已然成为老万村的致富之路。
实践队员们还问及了老万村巴杏产业对当地经济和村民生活的积极影响。据霍经理介绍,在经济方面,巴杏产业是老万村的致富之路,助推了老万村经济发展。目前,老万村的巴杏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0多亩,果树数量超过3000株,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村庄上百人的就业。在村民生活方面,霍经理认为影响最大的是村民们的思想。过去的老万村农民只会干不会卖,认为只要一头扎进黄土地里,努力干活就能致富。而现在的老万村农民们在巴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霍经理的指导与带头下已然成为会干、会吆喝、会销售的新农民,眼界更为开阔。
采访中,霍经理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科技助农在老万村巴杏产业中发挥的作用。如今的老万村巴杏的农业灌溉采用自动、均匀的滴灌,不仅节省了人力,还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喷施农药方面,目前老万村采用的是一种人工操作但相对不耗力的喷施设备,明年预计采用无人机喷施农药,更方便、更省力。
在采访的最后,霍经理提出了自己对未来老万村巴杏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展望。规划方面,霍经理打算进一步整合、利用农户们的闲散土地来发展巴杏产业,使更多的农民从巴杏产业中受益。展望方面,霍经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愿意投身农村发展与农业发展,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助推乡村振兴。
西迁引领,共谋振兴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员王泽宇向老万村的一些村民们进行了“西迁精神入万家“的宣讲。实践队员王泽宇从交大西迁的历史背景、西迁过程、西迁校长和老教授的感人事迹、西迁精神的核心与内涵、西迁的意义几个方面详细地为村民们介绍西迁精神。王泽宇生动的讲解吸引住了老万村村民,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学习这一段感人历史,领略西迁精神。
宣讲结束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表达自己对西迁历史与西迁精神的感想。霍康红经理表示:交大西迁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助推了西北振兴。无论是党中央决定交大西迁,还是老万村决定发展巴杏产业,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谋振兴。而正如西迁精神的内容中所提到的,振兴的过程都离不开艰苦创业。
杏园探幽,亲身体悟
宣讲结束后,实践队员在霍经理的指引下,前往老万村巴杏园实地走访。
老万村种植的巴杏分布于大大小小、纵横分布的山地丘陵上。实践队伍在巴杏园走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爬上坡度极大的山路,绕过一个个弯。实践队员辛铖表示:只有亲身走访巴杏的种植地,才能体会到老万村农民们平时种植、培育巴杏的辛苦。更难以想象老万村最开始种植巴杏的那批人在没有任何经验参考下所要付出的汗水。
沿途山地丘陵之多,黄土地之干旱,也让实践队员们意识到霍经理提到的因地制宜理念的重要性。老万村正是依托当地山地丘陵资源,结合土质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种植巴杏,才能够有如今的发展与成就。
站在巴杏园的高坡上,可以眺望到大大小小的土坡上种植的巴杏。实践队员们从中感受到了老万村巴杏产业的规模化。这三千多棵巴杏将持续助推老万村的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
在巴杏园中,实践队员们也注意到了用于灌溉巴杏的管道。这些管道紧贴巴杏根部,在紧贴处布有小孔用于喷水。管道串联起一株株巴杏。这种灌溉方式既方便又节水,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科技助农的力量。
结语:
老万村因地制宜种植巴杏,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发展规模化种植,注重产品经营与管理,念活林果致富经,为村民提供了增收机会。巴杏产业已经成为助推老万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色名片”。